GB 2312:又稱為 GB 2312-80,是一個簡體中文字符集的中國國家標準,于1980年由中國國家標準總局發布,1981年5月1日實施,全稱為《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》,規定了6763個漢字和682個非漢字圖形。
GB 13000:為了便于多個文種的同時處理,國際標準化組織下屬編碼字符集工作組研制了新的編碼字符集標準,ISO/IEC 10646。該標準第一次頒布是在1993年,當時只頒布了其第一部分,即ISO/IEC 10646.1: 1993,我國相應的國家標準是GB 13000.1-93《信息技術 通用多八位編碼字符集(UCS) 第一部分:體系結構與基本多文種平面》。
GBK:隨著信息技術在各行業應用的深入,GB 2312 收錄漢字數量不足的缺點已經初步顯露出來。例如:"镕"字現在是高頻率使用字,而 GB 2312 卻沒有為它編碼,因而,政府、新聞、出版、印刷等行業和部門在使用中感到十分不便。1995年,全世界大多數的PC操作系統都實現了16/32 位,GB 13000.1 的實現出現了一線曙光。一方面為了對 GB 2312 進行擴充,一方面順應當時技術的發展向 GB 13000.1 推進,同時兼顧當時最廣泛采用 GB 2312 內碼系統。原電子部和原國家技術監督局聯合頒布了指導性技術文件《漢字內碼擴展規范》1.0版,即 GBK 。
GB 18030-2000:1995年之后的實踐表明,GBK 作為行業規范,缺乏足夠的強制力,不利于其本身的推廣,而我們寄予厚望的 GB 13000 的實現又腳步緩慢,現有漢字編碼字符集標準已經不能滿足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需要。
GB 18030-2005:全稱:國家標準 GB 18030-2005《信息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》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最新的內碼字符集,是 GB 18030-2000《信息技術 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的擴充》的修訂版。與 GB 2312-1980 完全兼容,與 GBK 基本兼容,支持GB 13000 及 Unicode 的全部統一漢字,共收錄漢字70244個。